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六章 没有知识的团队

?一个团队的可悲就在于有组织没纪律,而晁盖这个团队的可悲在于没有知识,结果吴用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所以他们也不再怀疑,也不再犹豫,刘唐和吴用押着车子先后,晁盖和公孙胜留下来收拾家当,稍后会合,结果两个人收拾了一下午还没收拾完,等到雷横和朱仝领着兵到门口了,两个人才一看天,呀,原来天色不早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宋江已经给他们争取了一下午的逃生时间,结果被他们给错过了。下午一上班的时候,何涛就把协查令给知县看了,知县当时就要抓人,结果被宋江拦下了,宋江这个人确实能忽悠,他说晁盖是当地的大户,白天去抓恐怕走漏了消息,知县是个书呆子,何涛又是个低智商,公差们又想挣夜间加班费,就这样生生的给晁天王争取了半天的收拾时间,结果半天还不够,还没收拾完,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金银细软。

如果只有一个宋江是“无间道”,那么到这个时候,晁盖也得被抓了,结果恰恰是郓城处处都是“无间道”,朱仝和雷横两个平时都吃拿了晁盖不少,他俩也是无间道,结果到了晁盖的庄上,两个人争着去打后门,说白了都想让晁盖走后门,官差都到这个地步了,徽宗啊,您老人家的江山能保住才是见了鬼了。

两个都头经过协商,雷横去打前门,声响很大,雨点没有,光呐喊不撞门,这意思告诉里面的人“我们在前面呢,你们可记得走后门”,后面的朱仝则躲在黑影里,晁盖一出来他就闪开让路,可晁盖这个人是个粗人,不知道好歹,朱仝一看不行,自己得让他记得自己的好,晁盖跑,朱仝就追,晁盖郁闷的问朱仝“你还追我做什么”,朱仝说“我这是故意放你,你可记得我的好”,这句话很关键,这句话也为他赢得了一张梁山的永久免费饭票,这件事也说明晁盖确实是个粗人,不知道好赖,这件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了好事要勇敢留名,不然发大红花的时候找不到你。

在郓城公差的共同努力下,磨磨蹭蹭的晁盖终于跑出去了,气喘吁吁的晁盖出了一身热汗,而无间道三兄弟宋江,朱仝,雷横则出了三身冷汗,“太悬了”,以后可不能这么玩,不过在心底他们又很欣慰,总算把哥们给送出去了,而且还赚了一张永久的饭票,从成本上来说赚了。

有人赚到了饭票,有人就快丢掉了饭碗,可怜的何涛似乎已经看到了西伯里亚的雪花在飘,他似乎看到单薄的自己正在孤独的在雪中砍着大木头,太可怕了,自己必须阻止这个结果的发生。

既然晁盖抓不住了,那就抓点邻居回去交差吧,这是水浒里的特点,动不动就抓邻居玩,结果晁盖的这些邻居住的离晁盖实在太远了,不是隔着好几道院子,就是隔着好几条河,这就不叫邻居了,在边境的地方,这距离可能就是两个国家了。不过还好,这些所谓的邻居还是供出了晁盖的一些还没走的佣人,而这些佣人又供出了阮氏三雄,而坏事的白胜又供出阮氏三雄就住在石碣村,这下好办了,跑了晁盖,可跑了石碣村,到那里还抓不着那就接着抓邻居,这就叫顺藤摸瓜,好了,何涛,赶快去抓吧,抓到了,你就不用去西伯里亚了。

在目睹了郓城公差的表演后,何涛深知道公差的素质是靠不住的,尽管他不断的跟公差们强调“素质!注意素质”,可是公差们都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只负责跟着跑,抓不抓到贼那就是运气问题了,没办法,有这样的公差,何涛没法不去西伯利亚。

为了不去西伯利亚,何涛必须做最后的努力,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因为他还没有备好防紫外线的眼镜。

不想去西伯利亚就得抓住晁盖,不然发配就是再所难免了,何涛知道光是依靠手下的公差是没戏了,因为他手下的公差是只会抓老百姓,就是不会抓强盗,不行,绝不能就带这些公差去,我必须申请军队的支援。

何涛不想去西伯利亚,济州府尹同样也不想去蓬莱那个孤岛,两人一拍即合,府尹帮何涛另外申请了500名士兵,加上何涛原来的500名公差,总计兵力1000名,够打一个小型战役了,目标石碣村,代号“抓拿晁盖”。

有1000个兵壮胆,何涛觉得自己真的抖起来了,曾经有个算命的说自己能统帅千军万马,想不到现在就实现了,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第一次统帅千人以上的军队,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当你最牛b的时候,可能也到了最傻b的时候,活糙了一点,理不糙。

水浒中的所有官兵捉拿强盗的战役基本都是以官兵失败结束的,梁山兴盛的时候,官兵每次来捉拿都是惨败,而当宋江率领梁山的弟兄从强盗转型为官兵后,失败的又轮到了他们,即使后来勉强击败了方腊,但也属于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方腊败了,宋江也没赢,说明盗亦有道,不是那么好击败的。

何涛很快就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伙高智商的强盗,他们不是跟白胜是同伙吗,那个白胜笨的像猪一样,他们怎么聪明的像猴一样呢?

等何涛到了石碣村,阮氏兄弟已经人去屋空,何涛只能采用第二方案,抓邻居。邻居们只是说阮氏兄弟奔水泊里去了,怎么去他们也不知道。何涛只知道抓住阮氏兄弟他就不用去西伯利亚了,但他没有想到他正进入了阮氏兄弟的包围圈。

何涛他们抢了停在湖边的船,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何涛派了几拨探路的兵都中了埋伏,最后他自己亲自上阵也中了埋伏,剩下的士兵享受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享受的待遇:火攻,不想成为烤乳猪的士兵纷纷跳下水中,结果进入烂泥,阮氏兄弟和晁盖四个人带十来个手下拿鱼叉将这一千人全部消灭在烂泥里,当然这是施耐庵老爷子的夸张,十几个人叉死1000人,你信吗,就记住晁盖他们把公差教训一顿就得了,数字就别当真了,中国古代以一当十的事情太多了,统帅10万大军对外能号称100万,这个所谓的晁盖等十几个人灭了1000人就当是吹牛讲故事吧,因为水浒本来就是来自民间的故事,别太当真。

何涛的千军万马瞬间被灭了,他的千军万马来的快,去的也快,浮华总是这样,来去无踪,你想抓住,却怎么也抓不到,何涛,如果有命回去的话,收拾行李准备去西伯利亚吧。

本来何涛听说晁盖放他回去报信还挺高兴,至少自己还能完好无损的回去啊,只可惜晁盖的旁边还站着那个叫做活阎罗的阮小七,这阮小七最狠胆子也最大,不过他也是三兄弟中最长寿的,阮小七从来就痛恨何涛这些官差其实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既然你们人都是摆设,那耳朵也是摆设了,阮小七手起刀落,何涛这个聋子就再也没有用来摆设的耳朵了,说起来挺残忍的,但对于贪官污吏,似乎还是有一些震慑作用。

旗开得胜的晁盖很开心,这是他当老大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也是他一生当中仅有的几次胜仗,这是他吹牛的资本,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次惊人之举,吓破了王伦本就脆弱的心,一山难容二虎,何况晁盖还带来了那么多狼,王伦,你的苦日子来了。

山上的王伦还不知道死亡的阴影已经将他笼罩,他依然很享受在梁山当老大的感觉,老杜,老宋,老朱关系都没得说,而且这三个人本身也很服帖,至于那个林冲,尽管以前是什么禁军教头,可在梁山,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四哥,平时梁山有什么事都是王伦说了算,就算有什么大事,王伦一表态一举手,老杜,老宋,老朱跟着一举手,四比一,少数服从多数。

尽管这种日子很舒服,但还不是高枕无忧,因为毕竟没有人能制服林冲,现在只能用权力和道义压他,但权力能够使用多久,道义还能维持多长的效力,不行,得适当的招募人马,招纳点强人来制约林冲,只有形成制衡,领导才能安心啊,下面不斗,领导不闹心才怪。

正是秉承这个原则,梁山山下办事处主任朱贵对招纳新人很热情,因为这是自己的工作,而且自己也能靠这个建立自己的人脉,自己介绍上山的林冲对自己就不错,说明广泛的发展下线是有好处的。

朱贵热衷于发展下线,但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鉴别能力,林冲是不错,上山对你也很很好,但是那是因为林冲人厚道,而晁盖和吴用这伙人就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伙厚道的人,更重要的是,林冲上山,他一个人形不成气候,力量对比是4比1,而如果晁盖这7个人上山,力量对比起码是5比7,如果林冲立场不坚定,那么力量对比就成了4比8,老梁山就从兼并别人变成了被别人兼并了,这会影响到老梁山管理层前途的。

事实证明朱贵确实只是个鳄鱼,而且只是个在旱地里越活越抽抽的鳄鱼,看到晁盖一伙来投靠,他没有想太多,他只觉得增加编制是好事,而且他们据说还带了说不清的钱财,既能增强军事实力,又能增强经济实力,这笔买卖看来很值,不过仅仅是看起来。

说起来王伦和晁盖都是悲剧人物,两个人都曾经是梁山的领导核心,但都是在梁山大业未成的时候就驾鹤仙游了,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一天,有些可惜。其实两个人的悲剧主要是民间传说造成的,因为这两个人在各种版本的水浒中分量都不重,王伦出现的次数最少,晁盖出现次数多一点,但地位变化比较大,有的版本里根本没有晁盖,有的版本晁盖是三十六正将中最后一个,还有的版本是宋江上梁山之前晁盖就去世了,所以晁盖的悲剧主要还是民间故事把他给写的太少了,所以施耐庵为了突出宋江就把他给写死了,没办法,得突出主角。

在水浒中,王伦,晁盖,宋江是三任领导集体的核心,卢俊义一度是被作为形象代言人的核心,而柴进实际是梁山的恩主,伟大的缔造者之一,但是因为他本身对权力不感兴趣,再者如果他当核心的话,那么梁山聚义的性质就变了,就变成了前朝遗老遗少要复辟了,属于“反宋复周”概念了,那是宋江等一批渴望招安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等到柴进上山之后,宋江就黑不提,白不提,而晁盖是一个粗人,而且当时已经习惯当老大的感觉,所以柴进就这样与领导核心擦肩而过,说白了他也不在乎,后来征方腊后他索性辞官不做,什么是贵族,这就是贵族,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啊,所以宋江,晁盖他们是注定与贵族无缘了。卢俊义如果也算贵族,那他就算一个莫名其妙的贵族,他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想做什么,他只是梁山的一个所谓代言人,令人奇怪的是,他的眼光居然远远比不上他的仆人燕青,莫非一个人的视野是否宽广也跟地位和身份无关?

对于王伦而言,梁山就是他一个人的梁山,杜迁,宋万、朱贵就是给他搭班子的人,至于林冲那只是一个外人的摆设,一个所谓的四哥,梁山上的事一般都是王伦说了算,即使有什么大事,只要王伦一提议一举手,老杜、宋万、朱贵就跟着举手,林冲就是反对,也是4票赞成,1票反对,所以说到底梁山还是王伦的;对于晁盖而言,什么你的我的,梁山是大家的,他的梁山是大梁山,对于他而言,只不过是把东溪村的流水席开到了梁山,只要兄弟们有肉吃,有酒喝,什么官府,什么天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这是晁盖的大梁山主义;而对于宋江则不同,如果要招呼大家喝酒,享受老大的乐趣他已经在郓城享受到了,他上了梁山就要追求不一样的东西,他要在梁山实现自己的人生飞跃,如果在郓城混一辈子,他可能连个知县都当不上,因为那时的官员制度一般是上面委派有功名的人,像宋江这种没有功名的白身之人,能在官府里当个押司打一辈子杂就不错了,而在梁山则不同,梁山就是他跟政府谈条件的资本,所以宋江但凡见着人就拉人入伙,速度快的像传销,像拉保险,因为这是他将来谈判的资本。

王伦就像一个村里作坊的小老板,只要够吃够喝就够了;晁盖就是一个看起来很红火的乡镇企业厂长,只要兄弟们满意,有点产值够喝酒吃肉就够了,关键是要兄弟们满意,而自己的脸上有面子;而宋江则是一个经营民营公司而又志向远大的老总,他要把他手上的优质资本引入政府题材然后寻求做大上市,而自己作为高管要实现人生的情怀,要实现人生的飞跃,而关胜、花荣这些在体制内混的不好的中层重新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梁山上几乎90%的人是愿意跟着宋江一起被招安的,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宋江而言,梁山聚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个人,三条路,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因此路线冲突,决定王伦和晁盖注定要先后退出梁山的历史舞台,这是定数。

路线斗争自我都有,梁山也不例外,现在梁山的第一次路线斗争就要开始了,代表的双方分别是王伦和晁盖,主席则是林冲,因为他的身份很特别,他既不属于王伦派的,也不属于晁盖派的,他居中,冷静观察一切。

本来王伦得到朱贵的密报他很开心,因为这下队伍一下壮大了很多,而且听说来的人还带了很多银子,人财两得,这种事哪找去。王伦只是一个书生,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来的这些人究竟是什么角色,如果他能预测到这些人上山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那么打死他都不会同意晁盖上山,大不了晁盖他们发飙拆了朱贵的酒店,那又能怎么样,大不了再盖,可惜啊,可惜,人不能回到过去,同样不能预知未来,所以王伦老弟,还是认命吧,施老爷子让你死,我怎么能你活呢,顶多给你多写几句悼词了。

应该说晁盖在见王伦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准备的,知道王伦喜欢钱那就多送一些钱给他,知道王伦是个落第秀才,所以晁盖一见王伦就说自己是个老粗,没什么文化,因为他经过分析,在王伦手下能吃得开的三个人都是老粗,没什么文化,王伦这种落第秀才实际存在一种变态心理,他自己是读书人,但是由于成绩不好,所以他会比粗人更仇恨读书人,很难想象,如果王伦一直当老大,吴用,萧让等人的日子一定会很惨,因为粗人对粗人往往还透着人情味,而文化人对文化人,反而能整出血,幸好,这个炸弹在吴用跟王伦见第二面时就解除了,不然吴用的日子很难说。

听晁盖自我介绍自己是个粗人,王伦其实很开心,如果晁盖是个粗人,那么他手下的弟兄应该都是粗人,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就相当于老天又给我送来七个杜迁啊,再加上原来的杜迁,宋万,朱贵,我手里有十个杜迁了,林冲,你还敢跟我犯混吗?

王伦的算盘打的挺不错,不过他这一次彻底错了,因为来的人不是七个杜迁,而是七个林冲,一个林冲就够你头疼的,这下八个林冲,你对付的了吗?

王伦的好心情是被晁盖破坏的,因为晁盖口无遮拦的说了太多的事。

本来王伦把这次宴席的伙食标准提到了梁山有史以来的最高标准,总共12个人吃饭,杀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这个伙食标准在宋江的时代都达不到,而王伦做到了,无怪多年之后,阮氏三兄弟回忆在梁山吃的最爽的一次就是跟王伦吃的,吃的哥仨无比思念家乡的凉拌鱼腥草,太腻了,肉太多了,原来肉吃腻了是这种感觉。

他们吃的很开心,可王伦却吃不下,因为晁盖说的话越来越大,王伦越来越害怕,晁盖说他们劫了十万生辰纲,晁盖说他在郓城有三个朋友,分别说押司宋江、都头雷横和朱仝,晁盖说他们来的路上顺便把来追他们的1000多个官兵给灭了,晁盖说,晁盖说,晁盖还在说。

晁盖其实一点都没吹牛,他说的都是实话,王伦听的心里越来越凉,他已经一点都吃不下了,他以前以为自己就够牛了,上次他就亲手砍了一个公差,他以为已经够张狂了,结果人家比他更张狂,人家一气砍了1000个,1比1000,人家是大奔,你还是驴车呢,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秀才遇上强盗,嘴在哪啊?

开席之前王伦本来已经准备给晁盖他们排座次,他原打算将晁盖排到第四,林冲第五,朱贵第六,剩下的让晁盖排,对这个排位,二当家的和三当家的都没意见,没想到啊,没想到,人家来的不是杜迁,反而是一堆林冲,还排什么排啊。

王伦的心里翻腾,脸上也是阴晴不定,当然这些细微的变化,晁盖和宋万这些粗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吴用和林冲这些有些文化的人才能看出来,要不怎么说“知识就是力量”呢。

晁盖看不出王伦的脸色,因此他能将好心情保持到散席后回到宾馆,同他一样高兴的还有阮氏三雄,因为从明天起他们也是梁山头领了,他们也能天天有酒,顿顿有肉了,对,喝豆浆还能喝一碗倒一碗,而且还能拿吸管专门吸糖三角里的糖,于是他们兴奋,晁盖也兴奋,只有吴用冷冷的看着他,从小到大他都知道自己这个发小是个热心的人,但同时也是个头脑简单的人,自己当时冲动之下参与了他的抢劫生辰纲的团队,但这个发小是值得追随的老大吗?吴用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过眼下这个老大还不能丢,因为还没有合适的老大出现,所以现在还得给他出谋划策。

吴用:“哥哥看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直接看他的心,看他的脸就行了”

晁盖:“看脸就行了,怎么看”

吴用:“刚开始他还挺热情,后来一说到砍官兵他脸色就变了,等说道阮氏三雄的功夫的时候他的脸就没有血色了,所以他是不准备收留我们了,要不刚才就排座位了”

晁盖:“我怎么没看出来”

吴用:“这个,这个”

吴用当然不能说那是你傻,他只能说那是您太厚道,太容易相信别人了。

是的,晁盖一生活的都很简单,活的也很纯粹,他的眼睛也保持着难得清澈,他总以为只要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对自己好,然而他错了,他懂得将心比心,而别人未必如此,就如同在后来的梁山,他的权力被一点点的蚕食,而他却浑然不觉,等到他察觉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实际上曾头市的战役也让梁山本已紧张的路线斗争以这个体面的方式结束了,不然等到晁盖与宋江决裂,晁盖一挥手,身后可能只剩下阮氏三兄加刘唐,吴用那时早就跑到对面阵营了,白胜和公孙胜是两个骑墙派,到那时,晁盖或许只能感慨,自己开了一生的流水席白开了,都喂了狼。

不过现在,吴用还不是白眼狼,为了他自己的生存,他还必须帮助晁盖打赢这场路线之争,王伦要坚持自己的小梁山,晁盖要创造自己的大梁山,胜负的天平取决于一个人,林冲,因为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他倒向哪一派,哪一派就胜利,如果他跟王伦站在一起,即便晁盖带着6个人全部扑上,也未必赢得了林冲,因为人家是科班出身,而晁盖的人马都是野路子,而如果林冲倒向晁盖,那么一点悬念都没有,林冲一个人就可以把那一派都灭了,林冲,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其实这一夜对于林冲而言也是无眠,因为他已经看出王伦是不准备接纳晁盖一伙了,如果接纳了晁盖,林冲起码不再孤独,还有7个外来人跟他一起对抗王伦,而如果晁盖他们就此离开,那么林冲在梁山的苦日子依旧没有尽头,最苦的就是无法将娘子接来,因为他自己都要忍受王伦的鸟气,他不能让娘子跟着受气,男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让妻子看着自己受气,一般的男人况且如此,何况林冲。

对于晁盖的名头,林冲早有耳闻,他知道如果晁盖当了大头领,那么以他的气度,兄弟们日子都好过,而现在王伦成天耍手段,这个日子难道就没有尽头吗?

受气的日子会有尽头的,因为林冲终于想到了反抗。

林冲本来的要求很低,只要王伦能把晁盖他们留下来,能让林冲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孤独的外乡人就足够了,然而就这么简单的要求王伦也不准备满足他,因为王伦想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第一把交椅。

想想王伦也挺难的,一个落魄书生,一个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书生,投奔柴进是他不得已的选择,况且柴进那里多是一些犯了罪或者是发配的人,而他仅仅是因为没有饭吃而与这些人为伍,但他内心并不愿意,因为他是个读书人。等到他带着杜迁一起开创了梁山的基业,他比谁都爱这里,甚至爱的有些自私,因为在这里他可以找到治理天下的感觉,在这里他可以找到出将入相的错觉,他已经无缘参与国家大事了,就管管山寨小事权当国家大事吧,总比《天龙八部》里那个慕容复最后疯癫到让一群小孩子喊皇帝舒服吧,所以王伦这个老大岂能让位,甚至连多余的交椅都不愿意,且不说吴用他们的狼子野心,就是梁山上的平均分配制度就让他受不了,开始与老杜、老宋、老朱平分他还能接受,等到林冲也上山了他就有点别扭了,所以时不时趁林冲不在他们自己私分一点,现在又要来七个头领,这可是七个份额啊,如果把林冲再加上,分东西的时候要分12份,他们拿8份,老梁山的兄弟们只有4份,那梁山到底是谁啊,到底谁是董事长啊?

王伦有这样的私心,那么就注定晁盖他们是留不下的,哪来哪回吧,然而王伦,一个读书人,却单单忘了一个道理:请神容易送神难,要怪就怪山寨没有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那么随随便便让晁盖的团队上了山,神都已经上门了,要送走有那么容易吗?当然不容易,而且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林冲已经参与了进来。

林冲是在晁盖住在宾馆的第二天一早来的,他是来表达自己歉意的。什么歉意,照顾不周的歉意。

林冲是场面上的人,他从来是讲究礼节的,这是他一生的风度,昨晚在酒桌上他就觉得王伦做事不讲究,不够给朋友面子,人家晁盖大老远上梁山就是为了谋个藏身之处,而你王伦却只想着你的位置,不管别人的死活,这一点跟当初林冲上山居然一模一样,有人说一个人的秉性是可以改变的,但一个人的狭窄的心胸是很难广阔起来的,王伦就是这样。

林冲主动上门,居然让吴用有机会邀功领赏,在小喽罗通报林冲来访的时候,吴用居然恬着脸说“中我计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八字连一点都没有,哪来的林冲中计呢?莫非是吴用在梦中让林冲中计,那前提也得是两个人做了同一个梦,而且还得碰到,可能吗?吴用老师。

吴用确实想对林冲用计,也在后来确实使用了激将法,但其实林冲一直没有中计,他只是自己抱定主意要做这件事,林冲以前是被别人设计过,那是因为他投鼠忌器,他不能有过激的反应,现在则不一样,他人已经在梁山,他已经没有什么好顾及的,他在梁山除了睡觉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他还会顾及什么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林冲下定决心要火并不完全为了晁盖,林冲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为自己改善生存环境,在王伦的手下,林冲始终是受气的,因为他是新来的,因为他是外乡人,一般一个单位经常会排斥新人,排斥外地人,这一点在老梁山上更为严重,更何况王伦的气量又那么小,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用林冲骂王伦的话说,“胸中又无文学”,那估计是王伦的水平实在有限,连林冲都压不过,这样两方面都比王伦强的林冲在王伦手下是注定没有好日子过的,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摊上王伦这样一个大哥,林冲始终不敢把娘子接上梁山,因为他怕娘子看着自己受气,就是这样的错过,当时娘子给林冲的送行就成了永别,一段完美的爱情就这样因为王伦的小气而划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如果王伦的气量再大一点,如果晁盖上山再早半年,那么林冲的一生或许就此改变,我们不会看到那个心灰意冷的林冲,我们会看到那个感谢生活的幸福林冲,一切只是如果,生活中只有结果,没有如果。

林冲已经有灭王伦的心,而吴用还在翻动自己的不烂之舌,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武器,也是最后的武器,他必须把林冲心中的怒火彻底点燃,这样晁盖就有机会了。

其实吴用这个人能力确实不算高,能在梁山上当军师那得算矬子里勉强挑出了一将军,他挑拨林冲的一个论据是“既然柴进亲自推进林教头上山,那么林教头必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王伦应该把第一把交椅让给林冲”,这是一个根本说不通的逻辑,好比当年在山西,赵员外把鲁智深推荐上五台山,既然赵员外是个人物,那么鲁智深也是个人物,那么鲁智深应该当五台山住持,再比如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把鲁智深推荐到开封大相国寺,智真长老是当世高僧,那么鲁智深应该也是了不得的人物,那么推理过来鲁智深应该当大相国寺住持,按照吴用的逻辑,智深师兄你已经当两回住持了,还住什么二龙山呢?

对于吴用的挑拨,其实林冲很清楚,但他不会因为眼前这个人的挑拨去做什么,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开始敢于对现实说不的人,一旦他决定的事,没有人能够阻止,因为他是豹子头,王伦老哥,你的麻烦来了。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