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一百四十七章 试探

伯力的天空,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刘铭他们在苏联士兵的带领下,乘车缓缓前行,车辆所经过的地方,虽然没有十分敏感的军事设施,但还是能从士兵匆匆的行色中,从街道两旁林立的岗哨,还有居民凝重的脸色上嗅到战争的味道。

从历史上看,日本并没有进攻苏联,这其中原因偶很多。但是现在的苏联可不知道这些,他们一直在防着日本人。

而当年的日本,同样不知道苏联想干什么,他们担心远东的部队会遭到苏联的突然袭击,因而不断的增兵东北,并且在中苏边境上修建了诸多永久工事。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为了摸清日军的底细,蓄意搞出了“张鼓峰事件”。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日军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动坦克、飞机、大炮。即便是在苏联不断增兵的情况下,他们也仅是出动了19师团。

这一战,苏联终于明白了日本的意图,于是将驻守远东的部队,调往了西线。

刘铭盯着城市里的哥特式建筑,他想从中找到一点中国的影子,可惜这里没有任何中式的东西,沙俄也好,苏联也好,对这里进行的“同化”工作是非常彻底的。

刘铭在看苏联人,苏联人也在看他们。看一眼还不够,有不少人追在汽车后面,嘴里喊着什么。

尽管刘铭精通俄语,但这些人说的话,带了很重的远东腔,他不能完全听明白,只听出了几个字,诸如“黄皮猴子”这样的话。

两人乘坐的这辆卡车非常烂,整辆车除了喇叭不响外,其他地方都响。前车盖已经掉了半边,用一块帆布挡着风雪。发动机像得了哮喘的老人,冒着白色的热汽,让人担心什么时候,它就寿终正寝了。

路况还算不错,但驾驶员却将这辆车开得横冲直撞,充分表现了苏联人的粗犷。<>

不过刘铭猜测,苏联驾驶员如此做,估计是在为那两百多年兄弟报仇,想颠死他们,看笑话。

苏联人这样做明显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两人如此强悍的体质,岂会怕这点小把戏?一路折腾到伯力,两人面不改色。

刘铭张望着外面的景色,同时也将这里的山川地势记在心中。而屠夫则微闭着双眼,两只耳朵竖得高高的,一有风吹草动,立马睁开眼,放出两道犀利的闪电,这样的目光让陪同而来的谢廖夫神经紧张。

不管是谁,只要亲眼看到这两人击败了数百个苏联士兵,都会很紧张。加伦原本并不想见刘铭他们,但听说了两人的战绩后,他语气立即变了,命令谢廖夫立即送过来,他要亲自会会这两个人。

卡车驶进了特别集团军大院,猛地加速,接着一个摆尾,干劲利落的停在一个泊位上。驾驶员推开门,跳下车,他想看看在车上的,人是什么狼狈样子。

没想到,门一开,他就见到了屠夫。屠夫没等车停稳,就提前跳了下来,以便给驾驶员一个惊喜。

结局是戏剧性的,驾驶员一愣后,认真的向屠夫敬了一个军礼。嘴里用中国话喊了一声“同志”。

屠夫早对他不满了,想给这个家伙一点颜色看看,这会儿看这个苏军士兵完全服软了,当即收起了想给对方一点苦头尝尝的想法。屠夫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个微笑,用俄语回了一句“同志”。

刘铭预感到驾驶员可能会来个神龙摆尾,他不动声色的移到车厢前部,同时伸出一只手,牢牢的抓住了驾驶舱外面的支架,然后幸灾乐祸的看着谢廖夫。

谢廖夫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陈晨是不是真有传闻中的那么厉害。<>虽然他已经击败了数百个红军士兵。但这是双方都没有武器的情况下,他虽然体魄强壮,但也是血肉之躯,如何躲过枪林弹雨?

没注意到驾驶员使坏的谢廖夫,结结实实的撞在了护栏上,接着翻了一个跟头,摔在雪地上。要不是他身手还算敏捷,及时撑了一下雪地,缓掉了大部分的冲力,这一下就足以让他退役。

谢廖夫狼狈的雪地上爬起来,脸上沾满了泥雪,少校军衔的他,英勇的形象早已不见,如同小丑。

丢了一次大丑,谢廖夫强忍着没有当场发作,直到刘铭和屠夫走过来,他这才狠瞪了那个驾驶员一眼,摆出一副“回去再找你算账”的样子。

驾驶员缩了缩脖子,脸上露出讨好似的微笑,表情很是无辜。这都是长官你的安排啊,自己反倒丢丑了,怪谁呢?

刘铭想着加伦元帅的样子,史料上记载,他身躯高大,留有短须,由于在一战时负过伤,两腿不一样长,加伦为了让人看不出他腿上有毛病,靠着毅力自创了一种左右摇摆的走路方法。

这种走路方式,刘铭没有见过,他心中猜测着,身体不由自主的学了起来,左右晃动,活像一个钟摆。跟在后面的谢廖夫,顿时纳闷起来,这人什么毛病?刚才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一下子就瘸了?

“你好,同志!”

正要步入大楼,刘铭突然撞到了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微胖的方脸上带着笑容,向刘铭打着招呼。这人没有配带军衔,但他后面跟着四五个人,说明他的职务应该不低。

“你好,同志!”

刘铭礼貌的回了句,正要开头询问,在后面的谢廖夫紧走两步,赶上来,两腿一并敬了个军礼,喊道:“司令员!”

“您就是加伦将军?”刘铭惊喜道。<>没想到,声名显赫的加伦将军,竟然亲自来大门口迎接他们。

“加伦是我的化名。”加伦笑了笑:“我只是为中国做了一点小事,你们却总记得。中国人在感恩图报方面,是这个!”加伦说着翘起了大姆指:“你是党员吗?”

刘铭一愣,旋即说道:“算是吧。”

“算是?”加伦不解。

“部队被打散了,我们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的身份无法得到证实。”

刘铭是党员不假,但他不是这个时空的党员。如果他说自己是,那共产国际派人一查,肯定对不上号,到时候要出问题了。

没办法,刘铭扯了个谎,他不能否认自己是党员,那样是不理智的。因为这个加伦将军是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他对阶级兄弟,特别有感情。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加伦是苏联派来的顾问,他估算了军力强弱,认为打到武汉没问题,却对政治形势发展极为担心,曾秘密的询问广东区委:“在北伐中是帮助,还是削弱蒋介石?”

刘铭这次来,目的是为了拿到苏联的援助,他有求于人,当然是越亲近越好。同一种信仰的人,那可是兄弟加同志啊,天然就好说话。

听到刘铭说自己是党员,加伦果然高兴起来,他拍着刘铭的肩膀道:“我就知道你是党员。只有布尔什维克,才有强大的战斗力。可以不畏烈火,不惧生死你们在东北的工作开展得如何?”

“中东铁路事件对你们的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唉——我很抱歉,对那些俘虏,处理得草率了一些。”

“中东铁路事件”中,加伦把东北军俘虏,一股脑的送进了矿山。这些俘虏回去后,受到了虐待,就说苏联不好。这给在东北的活动,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加伦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其实别有用意。他没有接到的电报,所以对刘铭的身份表示怀疑。于是,他就拿一些只有党员才知道的事来问问,实际上也是一种身份判别。

刘铭来自未来,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回答得十分恰当。既维护了国家的面子,也维护了党的荣誉。

不过,加伦还是从刘铭的话中察觉到了一点不同的东西。他感觉刘铭的民族感情很强,主权观念很坚定。

在“中东铁路事件”上,刘铭指责苏联不应该入侵中国,并且希望苏联能够遵照伟大领袖列宁说的,将沙皇从中国抢去的土地原封不动的归还,并且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

加伦暗中好笑:“吞进肚子里的东西,有谁会吐出来?这些中国人真是幼稚。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兑现列宁的诺言?你们也不想想列宁说那些话的时候,苏维埃政权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内有白匪叛军,沙皇残余,外有帝国主义的联合剿杀,随时都有可能倒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胜利,争取在俄中国劳工的支持,才许了一个空头支票。”

“没想到中国人却当真了,中东铁路事件,你们吸取的教训还不够吗?难道非要人明说不成?”

当然了,加伦没有笨到把话挑明,而是以我是军人,不是政客为由,将这个皮球轻轻松松的踢了出去。

现在,加伦可以肯定,这个陈晨就是共产党人,于是十分友好的将他们请进了密室细谈。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