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33章 乘胜

第三十三章

而在江北,这是一片得胜之后的士气昂扬和喜色纷纷。因为对于这些饱受吕氏妖党蹂躏和摧残之后,重新上阵的淮扬军居然还能把秦彦这般,割据一方的资深贼帅给打的大败亏输;(虽然还比不上高骈入主淮南的全盛时代)但无疑大大振奋和鼓舞在高明领导下淮阳军马,有利于重新树立起信心和胆魄来。

这一战下来淮南军阵亡者近千五,然而伤员却是达到了四倍以上的六千多人,加起来足够将一个半军序除名了;但是好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养回来中度或是轻伤。因为起不了身的重伤员只会在乱阵中被活活踩死,大片战场上就连深抓地下的草根都被践踏得翻卷出来了。

只要后续不惜本钱的医疗保障措施给力,再加上确保好吃好喝的营养充足,其中大半数就可以在两三个月内重归建制了。而他们基本都是见过血、富有战争经验的士卒,很容易就在与补充的新兵混杂之下,重新形成了具有相应战斗力的军事序列。

虽然还是跑了秦彦本人,但是留下了他赖以为自持的本部人马,光是被阵斩和俘获将弁所述就有数百人;这可都是几年作战下来的军中骨干,不是那么容易补充和恢复的。其中还俘获十几名来自浙西地方的军将,再加上堆积如山的旗鼓甲仗、辎重粮秣,舟船车马,也算是收获颇丰了。

因此,除了被阵斩或是伤势太重处决掉的部分之外,最后统计出来有七千多名的宣州兵,就此成为了淮扬军的俘获。这些可都是追随秦彦过江的本部人马居多,因此,按照当代惯例打散补充到各军当中之后,无疑可以在短时间的磨合之后形成战斗力。但是高明却并不打算这么做。

对他来说这些降兵和之前那些俘获一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和整顿,才能从中过滤掉那些耍奸使猾的老兵油子或是一些习惯杀人、破坏成性或是喜欢对弱者施暴的不安定因素,甄选出真正可以派上用场的潜在兵员了。

而后高明又见到了这次被俘获的江东军将当中,相应职级最高的一位;

“你是天成军副使冯弘铎?”

“不敢有污贵人耳目,此乃乡野土人聚众自保,胡乱自称的名目,怎敢与朝廷王师”

而一身布衣的冯弘铎,却是极尽谦卑道:

“不瞒贵人,如今江东各地皆为秦氏所苦,既然如今秦氏已败,只待淮南大军解于倒悬,”

然后他又突然跨前一步拜身下来称:

“小人不才,愿以此残躯鞍马当先,江宁、上元等处,亦有我旧属,可为……”

“此事紫大,回头再议吧”

高明却是轻描淡写的婉拒了他,然又给他留了一项希望吊着。至少有这么一个带路党是好事;只是眼下的江东两浙地方正是群豪林立,而将其分割成了支离破碎、攻伐不休的许多块;

对于刚刚稳定下来的淮南镇而言,属于投入大见效慢,鬼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本,十足不折不扣的烂泥潭;就连历史上那位评价很不错也很有手腕的吴越国主钱婆留。也差点儿没有能够挣扎出来就扑街了。眼下应该还跟着带头大哥董昌一起,硬干外来淮西贼出身的浙东观察使刘汉宏。

随后,升帐的中军鼔被重新敲响起来。

“我已经重新盘点过了,军中淄粮,足供大军半载有余。”

挟以大胜之势的高明,斩钉截铁对着集结而来的众将宣布道:

“下一步,发兵和庐!”

既然再战告捷那就乘热打铁,将另一路潜在的威胁分头击破好了。比如那位明明是老农出身,却因为气力无双兼飞毛腿,而被后世史家称之为“十国第一人”的杨行密,杨大眼。当然了,眼下他还没有来得及改名,依旧是叫杨行慜。

当大军深入和州境内之后却又是另般风物了。与大片平原的淮东沿海地区不同,这里拥有更多连片在一起的大小丘陵,几乎是遮挡了四面八方的视野。在你漫漫跋涉后突然豁然开朗之后,就会发现又有更多草木丰茂的丘陵和蜿蜒盘道在等候着你。

眼下深夏时节,茂密的林丘和草甸、沼泽、河流交错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道漫无边际的绿毯。十数年前,此地本是阡陌相连、人烟繁茂之地,但黄巢过境地方丧乱以来,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原来的良田被泛滥的水泽、池泊和连绵荒草大幅度地侵蚀了。

作为前探和警哨的数十队骑兵纵横奔走之间,明明是走在坦途大道上却竟如行于野地,除了偶尔见到坍塌的村落,全无半点人烟。马蹄踏落的声音,只惊动了野兽狂奔逃窜,在深草密林间展现其矫健身姿。

而随着大军一路穿行的声势浩荡,和州境内无论是乌江、历阳,芜湖,还是含山县,都相继牵牛担酒的拜服在了淮扬军的兵锋之下。但是高明也没有过多滋扰和停留,只是下令就地征收钱粮、采买物用和招募丁壮,建立起一个个粮料所,同时重新委任守吏、登记当地的户口田册而已;

但是无论是沿途征募来的丁壮,还是附近来投的土团、乡兵,他都没有令其随军行进,而是分出人马来直接押运转送后方去;正所谓是兵贵精不贵多的基本道理,现有新胜之际的淮南三军加上高明的本部人马,都是上下相互熟悉基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是加上这些杂属人马就完全不同了。

而另一方面,至少在现如今仿若是大工地一般的扬州境内及周边地区,到处都在需要更多劳动力的补充。而这些外来的壮丁在经过集体劳动数载,养成了初步的协从和服从性之后,便又是淮扬军未来潜在的二三线守备兵源了。就算是淘汰下来的民壮也可以去屯田。

大军一路前行,最终抵达了和州与庐州交界处,位于巢湖下游通往长江的濡须水要冲的故东关时;却发现这处长年有些荒废,如今仅有的守卒、税吏,已在大军来临前逃散一空。然而在渡过了濡须水之后,原本有些萧疏的人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与和州境内除城邑之外,清冷凋敝的乡野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也多少变相证明了那杨行愍在治理和经营家乡的本事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了,这也多数仅限于本乡本土,在这个时代大多情况下,这些割据地方的强梁。都是靠寇略其他地方的人口财货,不断反哺和供养自己乡里,所维持和营造出来的一时繁荣而已。

反倒是像扬州这种,自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陆交汇和水运之利,还背靠人口稠密、灌溉水利发达,形同粮仓的淮东平原;又得沿海鱼盐之利,本身又有规模庞大的传统手工业和齐全门类的地区,始终是少数特例。当然了淮扬地区也有缺陷和不足之处,就是地利胜形属于“守江必守淮”或是“取江必取淮”的四战之地。

因为地势太过平坦了,造成农业水利和商贸漕运发达的同时,也很容易遭到周边的入侵和骚扰。无论是,北面与淮水相隔的河南道,还是南面长江南岸的江东地区;都莫不是如此。所以任何主政淮南的势力,需要维持很大规模的军队,才能确保足够的威慑力和机动应变能力。

此外,还因为滁州境内的淮中群山、丘陵地带形成的天然分野,将淮南道本身分成了淮东、淮西两大不尽相同的地域;这就对于来自扬州的号令和行政手段,造成了很大的延迟和衰减。是以此前地方官职多委以豪姓。此次高明决意发兵庐州,就是为了顺带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重宣扬州的统治权。

然而,对于盘踞在庐州城内的杨行慜而言,突然兴兵所向的数万淮扬大军,就未免太过心情生草了。

他本是庐州世代农户出身,后来活不下去参加了江淮群起的民变,在事败后被捕要杀头。但当时别号“老夫子”的刺史郑棨见他相貌魁伟奇特,便让他从军戍边以为自赎;自此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数载而功至队正,也结识和笼络了一般的军中袍泽。

而这位“老夫子”刺史郑棨也是个颇为奇特的人物。他出身当朝救世宰相兼关内四面行营都统郑畋的同族,属于五姓七望荥阳郑氏的疏宗,兄长便是大名鼎鼎的“鹧鸪学士”郑谷。因此,他一身别无所长就是擅长作诗而且特别的高产;世人称之为“郑五歇后体”。

然而他最大成就也是轶事,却是在黄巢大军南下过境时,主动写了一首诗并且附在给黄巢的檄文上;请黄巢不要侵犯他的州境。黄巢接到檄文哧声大笑,但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有对庐州用兵。结果贼军过境的淮南西部各地残破,唯有庐州全境得以保全完好。

这也成为被时人称颂“一文保一州”的历史典故,而让他在庐州虽没有怎么治理却是威望甚高;因此,当他说要这些贼中精壮戍边充军,以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不敢不去,而皆称其恩德。

但是当杨行愍期满返回时,当地军吏故意为难而要令他再度出戍。于是忍无可忍的杨行慜当场砍了军吏首级,又煽动一同归还的数百名戍边士卒攻打城内各处,最终吓跑了时任刺史郎幼复,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随又联络昔日的乡党故旧、近交远识,相继带人带粮来投附,自此称据一方。

因此,除了巢湖沿岸的庐州州城合肥以及巢县,这两个由他本部人马直接掌握的城邑之外;其他的慎县、庐江、舒城、糝潭等地,都是变相交由那些委以县令、县尉、镇将、土团官的地方豪姓大族、武装强梁所自行其是,只要按照旧时惯例定期上缴钱粮赋税就行。

因此,他实际上能够直接掌握和动用的力量相对有限,再加上还接收了巢湖水师驻地内的部分武装;因此才对于泸州境内的各方势力,形成相对令行禁止的优势和约束力。但也仅限于此了。因此,这次出援扬州对他也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就是籍此突破地方乡土的局限和束缚,前往一个更有作为的广大天地。

另方面,作为一股乡土出身的叛军,那位坐镇广陵的高王、高渤海,可谓对他有恩在前,又不在乎他的出身而多有厚赐之义;虽然当初如此作为未必不是别有所图。但是现在就造成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杨行慜这边折腾了快一个月好容易才说服部众,平衡各方利益,做好了发兵扬州的大致准备。

然后,才得到从扬州姗姗来迟的消息,说是吕氏妖党已经覆灭,扬州依旧是高王委托其子侄在继续主政;这样就不免一下子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而让庐州兵马变得师出无名了。他总不能对部下说,其实除了报恩赴义之外,高王那个位置看起来不错,我也想乘机坐一坐吧?

而他的部下和官属,基本上都是他号称三十六杰的乡党,或是昔日戍边军中的袍泽所充当的。能够让他们摒弃城建和地域上的隔阂,共尊杨行慜为庐州军政的领头人,所以靠的也就是他忠勇无双名声和仗义豪侠的做派。所以,当听说来自广陵的淮扬军杀到境内,他可谓是一下子麻了爪。

高王可还没有死呢?但是他的军队就已经击败了来自江东的劲敌宣歙军;这不由让杨行慜对于自己与对方的力量对比严重忧虑起来。他自认未尝得罪过对方,甚至素昧平生的连面都没有见过,怎么又会被兴师所向呢?他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愁拔掉了多根胡须。

要知道他罗括了治下内的壮丁和余力,又强迫那些附从自己的豪姓进奉和助纳钱粮,也才凑出来了堪堪八千兵甲而已;其中还有三千乃是成色不齐,甲械不全的乡土兵;再加上连钱毫无武装的民壮,才敢号称上万大军的。但是对面新胜而来的三万淮扬大军,几乎毫无胜算。唐末大军阀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