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一百三十四章 风光黄显声

现在黄显声已是全国著名的抗日英雄,国民政府蒋委员长亲自下令嘉奖,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连升三级,成为少将。

少帅也非常器重他,不但没有解散义勇军,反而帮助他建立了一个骑兵师。目前,黄显声手中掌握着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从武器装备,到人员规模,义勇军比委员长嫡系部队中央军还强。

至于陈晨和他的事迹,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传说。不管是国民政府、少帅,还是老百姓都不相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再加上陈晨已经阵亡,头颅被日军砍下,身体被送到日本去做研究,这就相当于毁尸灭迹,无从查证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国人的心态,军人被俘虏是一种耻辱,义勇军自然不愿过多宣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晨逐渐被人遗忘。

但是鬼子的的确确伤亡数万人,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所有的功劳都成了义勇军和少帅的,而作为义勇军的总司令,黄显声一夜之间声名大噪。

陈晨走后,黄显声率领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撤退。可是故土难离,很多人都不愿意走。这些临时由工人转变而来的义勇军士兵,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什么是军令如山,黄显声无法强迫他们,只是带走了愿意离开的一部分人。

根据陈晨临走之前的安排,凡是带不走的东西,如工厂、机器都要炸掉。但工厂和机器是工人的饭碗,当他们发现义勇军要炸毁这些设备时,竟然自发的组织起来,围住了执行任务的义勇军。

现在再做工作肯定来不及了!

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再加上黄显声觉得少帅一定会带部队打回来的,这些东西迟早是他们的,所以炸毁工厂的事也没做。

于是,义勇军一万多人撤到了吉林,但吉林军中许多人曾留学日本,他们打算投靠日本人。<>黄显声作为一个外来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差点就被吉林军缴了械。

最后,义勇军不得不撤到黑龙江,义勇军一走,吉林军转身就投了日本。

陈晨曾手劈了汉奸头子熙洽,但这并不能改变不抵抗命令带来的思想混乱。吉林军的投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一些亲日派的蒙庇,另一方面也是不抵抗政策的负面影响。

既然少帅都下令不抵抗了,那他们还打什么打?挺着死,为国成仁,实在做不来,倒不如投靠日军。

撤到黑龙江后,在少帅的授意下,黄显声对义勇军进行了改制,由于国民政府没有给义勇军番号,他们只能以保安队的名义留了下来,黄显声就任保安司令。

少帅下令不抵抗,白白丢了辽吉两省,黄显声作为一个有血性的军人,死忠少帅的思想多多少少有点动摇。他时常回忆起陈晨说过的一些话,思考军人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个人的问题。

从某个方面来说,军人应当忠于国家。但现实是什么?少帅岂能容忍一个不忠于自己的部队在东北存在?

接受少帅的管辖,将部队进行整编,也是无奈之举。否则,就连马占山都不可能让义勇军留下。如果是这样,义勇军还能往哪去?内部都不团结,更别提什么抗日了。

沈阳沦陷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一些东北爱国人士比如高崇民、阎宝航、车向臣、卢广绩他们在北平发动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与黄显声取得联系。黄显声自然表示支持,派熊飞任该会的军事部长。

由于高举抗日大旗,黄显声成了各个民间爱国团体的精神领袖,但是像这样的工作,黄显声其实并不愿意做。他是军人,不是政客。

黄显声不想呆在黑龙江等着鬼子进攻,他希望团结东北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军。<>当时辽西一带,鬼子还没有占领,于是他去了向少帅请愿。

随后,黄显声就带着少帅的秘密指示,返回辽西一带,主持召开了县公安局长会议,抽调各县干警补充公安部队,将其整编为骑兵三个总队,并通令全省与驻锦州的省警务处联系。

新编的骑兵总队集中在锦州城北整训,他们和重新集结起来的公安部队,在黄显声的领导下镇压了投靠日军的张学成、凌印清两支汉奸队伍。

此事过后,民心大振,士气高涨,黄显声趁机联系辽西一带的匪帮,动之以情,晓以大义,说服他们共同抗日。

这些匪帮本来就是穷苦百姓出身,心里有股正义感,双方一拍即合,同意联合抗日。

就这样,黄显声四处组织人马,举起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大旗,委任项青山为第一路司令,委任张海天为第二路司令,委任盖中华为第三路司令。

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黄显声以省警务处的名义制订了编委方案,规定:凡举义抗日率武装百人者授上尉衔,领来骑兵两百人或步兵五百人者任少校营长,领来五百骑兵或步兵一千人以上者任上校团长。此讯一经传出,各地爱国志士纷纷涌向锦州,请缨抗战。

黄显声的封官政策,使得东北义勇军多如牛毛,驳杂不纯。其中有很多土匪混进来,虽然他们也抗日,但抗日的原因是日军侵犯了他们的地盘。

只要日军无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祸害百姓。以前土匪祸害百姓,警察和东北军还能去剿匪。可是现在因为有了番号,谁再去剿匪反倒成了破坏抗战。

这些投机取巧的抗日土匪,军纪差,纪律松散,给义勇军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事实上,这样做抗日武装力量并没有增强多少,因为这些土匪义勇军,根本不服从黄显声的指挥,都是各顾各的。

日军在完成了对整个东北军事行动后,于12月初,对辽西锦州以三路兵马进攻。少帅仍实行不抵抗政策,下令集结在辽西一带的东北军,撤入关内。

黄显声孤军拒敌,他给张学良发出电报,说辽西大凌河已结冰,工事坚固,若转取攻势,迎头痛击,趁沈阳日军空虚,当有收复沈阳的把握,但张学良不予理会。

1932年1月2日,日军第8师团在锦州展开三面围攻,义勇军骑兵总队坚持到次日凌晨,被迫且战且退。

义勇军耿继周部队,按照黄显声的指示,对新民展开攻击,借以牵制日军攻击锦州的部队,但仍未能解锦州之围。

锦州失守后,黄显声对少帅更加失望,明明有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收复沈阳,但少帅却无动于衷。

这时少帅下令,要黄显声把部队撤往关内,并入骑兵第二旅。对少帅极为失望的黄显声不甘心成为笼子里的鸟,他以将士不愿离开东北为由,把骑兵总队带到了黑龙江。

黄显声公然违抗军令,少帅异常震怒,想辙他的职,但此时黄显声风头正盛,轻易动不得。再加上国民政府已经下令授予他少将军衔,少帅担心黄显声会被南京方面收买。

于是,不但没有下令撤掉黄显声,反而向他示好,送钱送装备,把骑兵总队扩编为骑兵第二师。

虽然义勇军在撤退的时候,走得比较慌忙,但七千万银元,大量的金条珠宝,以及枪炮武器一样也没落下。

义勇军三个师,第一步兵师,第二机械化师,第三炮兵师,有钱有装备,再加上骑兵师,可谓兵强马壮。

骑兵师整编完毕后,黄显声当即电告少帅,少帅看到报告后大吃一惊,他没想到黄显声名下竟然有这么多部队。

心中不安的少帅打算亲自去黑龙江,但还没来得及动身,其亲信就说黄显声在黑龙江已如日中天,马占山那点人根本压不住黄显声,去了以后安全无法保障。

少帅问怎么办?

参谋长荣臻建议继续施恩于黄显声,使之不生有二心。

少帅连连摇头。

所谓施恩无非就是给钱给装备升官,但这样做会让义勇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等到义勇军有足够的实力与他分庭抗拒时,谁能保证义勇军不会自立为王?

荣臻猜透了少帅的心思,当即献上一条釜底抽薪之计。

义勇军之所以能够在元气大伤后迅速恢复,主要得益于从沈阳带出来的银元珠宝。如果勒令黄显声归还,没有了钱的义勇军只能选择依靠少帅,这样就在无形中削弱了义勇军的力量。

对于银元珠宝之事,少帅早有耳闻。

九一八事变后,那些商人逃到关内,得知少帅在北平,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东北军归还他们的财产。少帅以被日军劫去为由拒绝赔偿。但这些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说是警察们化装成日军,洗劫了银行金库,并且还找来了大量的人证和物证。

少帅哪有钱还他们?严词拒绝。但这事越闹越大,少帅只得以调查为由,拖延时间。

荣臻这一提醒,少帅大赞好计,这样既可解决义勇军,又能争取民心。但如果黄显声死不认账,又当如何?

荣臻说道:“直接公布出去,叫那些商人去找黄显声,我们也省了一个麻烦。”

化装成日军,抢劫自己的银行,这是天大的丑闻。如果公布出去,黄显声必定名誉扫地,被全国口诛笔伐,义勇军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了,此计不可谓不毒辣。

黄显声收到少帅要求他归还银元的电报后,烦闷不已,还吧,没有钱的义勇军,还打什么仗。不还吧,义勇军的名声肯定会彻底变臭。

陆机叹了口气:“要是陈司令还活着就好了,他应该有办法应付。”

提到陈晨,义勇军高层陷入到了深深的怀念中。

正在这时,警卫团长王铁拳进来,他报告说有一个卖糖葫芦的货郎在门口闹事,说是有重要情报报告,不见到黄显声本人,他就不说。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