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一百零二章 独战群敌

“哈哈,小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范雪狼看着远处那三个在地上爬的黄点,开怀大笑。

屠夫皱着眉头道:“狙击手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安静。”

“是!”范雪狼收了声,将头缩了回去,又一发一发的往枪膛里压着子弹。

屠夫往远处看看,仍没有发现鬼子大部队的影子,心想,如果让这三个鬼子爬回去,会让敌人对自己的战术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了解,就是战斗经验积累。了解得越多,鬼子就越狡猾,今后杀他们就会越难。于是屠夫决定,一定要结果了这三个鬼子。

屠夫将三八步枪一放,抓起两支盒子炮,回头吩咐了一声:“火力掩护!”便跳出掩体,如下山猛虎一般,向着鬼子扑去。

三八式步枪,后坐力很小,打得又准,十分适合用来练新兵,范雪狼原本枪法就不错。这几天在屠夫的指点下,更是突飞猛进。虽说仍不如屠夫,但是每一发子弹射出,总能落在如狗爬行的鬼子身边,半径在三五米的范围之内。

这些嗖嗖飞来的子弹,给最后残存的三个鬼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除了拼命的往回爬之外,都不敢往四周看上一眼。屠夫毫无顾忌的冲到他们身边一百多米处,双枪齐发,送这三个鬼子归西。

这三个鬼子也真可怜,像人一样走不能活,像狗一样爬,还是不能活啊。人当不成,畜生也当不成,看来他们只能做鬼了。要不,怎么叫鬼子呢?

屠夫返回狙击位的时候,顺手把鬼子尸体上的枪和子弹没收了,未了,还不忘在鬼子的尸体下压上诡雷。二十多支枪扛在肩上,搞得好像小型军火库一样,看得范雪狼直咋舌。

“屠哥,这么多枪,又可以武装一个排了。<>”

屠夫摇头道:“未必,这些枪我们可不一定能带回去。”

“咋?”范雪狼两眼圆睁。

“我要用它们来摆阵。”

屠夫和范雪狼把所有的枪,一字排开,摆在各个掩体中,黑洞洞的枪口露出,从下面看,这里就像埋伏了二十多个人。

等布置好了,范雪狼瞪着眼睛问道:“能管什么用?没有人的枪,又不会自己射击。”

“笨蛋,等会你就知道了。”屠夫搜拾好自己原来的装备,带着范雪狼埋伏在最后一处预备狙击位。

这个狙击位,位于公路与原狙击位的垂直线上,可以看到整个战场。只是距离公路近了,由一千多米,变成了五百多米。

范雪狼问道:“我们离公路这么近,鬼子一下子就能冲上来,到时候,我们往哪跑?”

“我们不跑,死死地将鬼子钉在这里!”屠夫说话的时候,放下背包,把里面的捷克式轻机枪、手雷、弹匣一样样的摆放在胸前的掩体中。

两个人狙击几百人?怎么打?

范雪狼见屠夫说得斩钉截铁,又想到身后就是父老乡亲,心想就算死了也值。

俗话说,死要重于泰山!

泰山是什么样,范雪狼没见过,他想那应该是一座老大的山,就像这长白山一样。一个人,如果死得像长白山一样重,那还有什么遗憾?

退一步想,屠哥这样的英雄都不怕死,为了打鬼子,可以将命都搭进去,他又算什么呢?万一挡不住,能和屠哥战死在一起,脸上也很荣光。<>

抛去生与死,范雪狼热血膨湃,全身似有无穷的力量,恨不得立即跳进鬼子堆中,大杀四方。

“嘘,鬼子来了!”屠夫压低了身体,同时伸出手将范雪狼的脑袋摁下去。

鬼子大部队的队列十分奇特,呈三路纵队,中间一行是鬼子兵,两边是伪军。假如遇到伏击,无论子弹从哪个方向来,伪军都是肉盾。

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伪军打仗不行,也不忠心,估计最大的用途就是拿来当炮灰。

看到地上尸体,整个队伍都停了下来,在前面开路的鬼子小队长,很好奇的观察着这些日军尸体。

所有的尸体,都被爆了头,看得出来,这是敌人神枪手的杰作。

鬼子没想到游击队里会有狙击手,要知道即便是军事理论发达的西方,狙击手也才刚刚兴起,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度,怎么会有狙击手这样新鲜超前的兵种?

而且就算国民政府想培养狙击手也做不到。平均计算,每个狙击手需要消耗七万发子弹,国民政府哪有这么多钱?

所谓游击队,就是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鬼子小队长认为,游击队根本不敢和他们大部队硬拼。打了这一枪后,对方应该走了。所以,他没花费太多的时间细看,收起望远镜,命人上前去收尸。

两个鬼子抬起最近的一具尸体。早已拔掉保险的手雷,由于压力消失,轰得一声爆炸了。

无数的弹片像暴雨一样,横扫十几个鬼子伪军。<>

听到爆炸,其他鬼子伪军,一片片的卧倒,黄黄的一大片,就像老天爷在公路上拉的大便,十分的难看,恶心。

遭遇袭击,鬼子还能镇定应付,但伪军就不行了,他们向着公路两边胡乱开枪,用枪声来壮胆。几百杆枪,乱放一通,那声音比过年的鞭炮声还热闹。

听到枪声,屠夫探出头将枪口瞄准最前面的那个鬼子小队长,露出冷笑,嘴里嘟囔着:“就等你们了。”

“砰!”

没有人注意到这声枪响,因为四周全都是三八式步枪特有的枪声。

鬼子小队长头颅炸开,霎时间,整个队伍像一锅开水似得沸腾了,连机枪都响了。喊声、骂声、枪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

趁此良机,屠夫连续狙击,手中的三八大盖,轻快的跳跃。每次跳跃,都有一发子弹飞出,每一发子弹出去,都能爆掉一个猪头。

打空一支枪,屠夫换上另一支由范雪狼压满子弹的步枪,狙击可以不间断的进行,这就是有副手的好处。

没发现敌人在哪,鬼子伪军却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像是在同看不见的魔鬼作战,没人知道,下一发致命的子弹,会扑向谁,五百多人的队伍,越来越慌乱。

“巴嘎,那边!”

鬼子中队长,将指挥刀往山上一指。

位于队伍中间,藏在一张爬犁后,用望远镜仔细察看的鬼子中队长,终于发现右侧隔着一座小山的山坡上,有二十多支黑洞洞的步枪。

这个发现,让鬼子中队长惊讶不已,隔着那么远,就算是大日本帝国最优秀的神枪手,也难以命中目标,为什么游击队可以做到?

拥有这么强实力的游击队,还叫游击队吗?

日本对中国的情况一清二楚,义勇军也好,国军也好,东北军也好,绝对不存在这么强的人,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苏联。

苏联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狙击手,这地方紧邻着驻有苏联重兵的符拉迪克斯托克(海参威)。

苏联狙击手步行就可以越界,偷偷的来,打完之后,又可以偷偷的撤走。既练了兵,又消耗了他们的实力俄国人,狡猾狡猾的。

鬼子中队长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失败,赖到苏联身上。其实1931年的苏联,已经感到了纳粹德国的威胁,尽管他们很想与日本争夺远东控制权,但害怕两线作战,并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即便是扶持和支援中国都是非常有保留的。

因而,苏联不可能派狙击手直接参与中日战争,这样做等于是引火烧身。

所谓当官的动动嘴,当兵的跑断腿,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想要迈过一千多米的雪坡可不容易。

许多鬼子在指挥官的嚎叫声中,沿着先前鬼子尸体指示的方向,连滚带爬的往上冲。

下面重机枪、迫击炮,各种火力掩护冲锋的鬼子,一堆一堆的子弹被浪费,其实压根打不着。

越是关键时刻,屠夫就越冷静,收割鬼子的效率就越高,这波冲锋五六十个鬼子,才迈出两三百米,鬼子的正副小队长、正副曹长就被狙杀一空。

剩下的鬼子成了无头苍蝇,愣头愣脑的照着先前的命令,向着所谓的游击队阵地冲锋。

在战斗中机枪应该放在哪里?

现在很多垃圾导演拍的垃圾电视电影都把机枪放在正面,实际上,机枪正确的摆放位置应该是侧面。最好是在阵地一左一右,分别放置一挺机枪。

著名的索姆河之战,德军就是这样摆放机枪的。那一战,英军在一天内就阵亡六万人。原因就在于,德军率先发现机枪能够发挥最大威力的最好位置是侧面。

而当时的英军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凭着人多,就可以正面冲开德军的机枪阵地。直到战后总结经验,才知道用步兵冲这样的阵地等同于自杀。

为什么要侧面布置机枪?

这是一个射角问题,从正面看过去,敌军一般都是散兵线,每一发子弹最多只能打到一个人,如果枪口稍稍偏上一点,子弹就会错过目标。

但是换成侧面,看上去,敌人是重叠在一起的。如果子弹的穿透力够强的话,一发就可以杀死多个敌人。如果子弹没有击中射手想攻击的目标,也不一定落空,很有可能打到后面的敌人身上。

后来,有人做了实验,结论是机枪放在侧面的杀伤力,相比于放在正面,要大上三倍以上。至于具体大多少,取决于敌人冲锋时的密集程度、地形、机枪的穿透力等等。

正是因为机枪在侧面,所以机枪手不能急于射击,要等敌人进入扇形射击区域,才可以动手。

屠夫一直耐心等到鬼子进入扇形射击区域,才放下手中的三八式步枪,拿起捷克式轻机枪疯狂扫射。

从屠夫的这个视角看,灸热的子弹犹如挥出去的镰刀,鬼子像韭菜一样,纷纷倒下。

由于鬼子失去了指挥官,没有人发布命令,他们只能继续向山坡上的假阵地冲锋。而屠夫手中的轻机枪,则被他们当成游击队的一个隐蔽火力点,并不怎么重视。

直到这一刻,他们才知道,这个火力点有多可怕。

仅仅换了一次弹匣,屠夫就消灭了鬼子的一个加强小队。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