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三章 大黄狗奶糖

沈放进店,杨田氏母女都热情打招呼,毕竟当初在潼关,沈放有过相救之恩。

不过大黄狗就没有好脸色了,完全是不屑一顾,背上的伤痕虽然好了,仇却还记着呢!

沈放无奈摇头,在店中打量一圈,笑道:“杨三郎,你可以啊,听说你这小店是上土桥首屈一指的食肆,难怪连官”

“咳咳!”杨浩连忙打断,对杨田氏道:“婶娘,劳烦去果子铺找张叔包点奶糖回来,给沈公子带上。”

“好!”杨田氏母女欣然前往。

出门之后,沈放低声道:“觉得自己做亏心事了?”

“不想让长辈误会罢了。”

沈放摇头道:“托你的福,官家赏了我个承奉郎,我爹这才没有重罚,只是禁足三月而已。”

“禁足三个月都算从轻处罚,你犯的事不小啊?”杨浩玩笑道:”是不是把谁家姑娘肚子弄大了?”

“要是那样就好了,我爹娘高兴都来不及算了,此事不提也罢!”也不知是往事不堪回首,还是兹事体大,沈放不愿多说。

杨浩见状也就不再多问,转而道:“算算时间,三个月好像还没到,今日出门没事吧?”

“无妨,外公归京,父亲提前解了我的禁足,命我前去迎接。”

“原来如此,先前你说李公与尹判官都回京了,京西路的事都已妥当了?”

“差不多,七七八八。”

沈放道:“光化叛军意图攻南阳,被早有布置的官军击败,连襄阳老巢都没保住。如今经金州沿汉水入兴元府,官军正在追剿,最迟明春即可完全平定。”

“陕州的灾民呢?”

“除了部分返回原籍的,其他人全部编入厢军。”

杨浩知道,这是大宋的惯常手段,灾年征兵入厢军。

在大宋而今的军事体制下,君臣秉持的观念是有造反的流寇,没有造反的官兵。

实际上,厢军拖家带口,修桥补路或许还行,打仗全无战斗力,大宋的冗兵问题就这么产生了。

那些入厢军的家庭,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厢军在大宋,完全是后娘养的,粮饷本就紧巴,再加上层层盘剥,下层的的兵丁和家属,生活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还有个不好的消息”

“怎么?”

“清剿弥勒教并不顺利,尤其是走了关键人物。”

沈放低声道:“你在潼关遇到的那个假胖和尚,极可能是弥勒教护法高昙晟,此人从官军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杨浩思量道:“是了,当时好像有人称他为昙晟法师,我只当是法名”

“外公说此人阴险狡诈,而今下落不明,说不定会来东京,让我小心点。”

沈放沉吟道:“虽然那些事,你并未公开露面,但毕竟救过我阿姐,而且弥勒教神通广大,万一他们查到点什么

外公虽未明言,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告诉你一声,东京虽说是天子脚下,但小心总归没错。”

“知道了,沈公子有心了。”

“好了我也该回去了,出来太久,我爹指不定又要发火。”

沈放拍拍杨浩肩膀,笑道:“你且等着,冬至那天我来找你,带你去个好地方。”

瞧瞧那猥琐的眼神,用脚后跟想,杨浩就知道不是什么好地方

沈放正欲离开,杨田氏也恰巧归来,当即递上一个纸包,说道:“沈公子,这是三郎做的奶糖,你带回去尝尝。”

“奶糖,什么玩意?”

“尝尝不就知道了。”

沈放从中取出一块,打开油纸包装,嚼了片刻,点头道:“味道不错,杨三郎,你捣鼓的?可以啊!”

杨雪伸出脑袋,含笑道:“是我三哥做的,沈哥哥不能全吃光了,记得给沈姐姐留一些。”

“好的!”沈放笑着答应,瞥了一眼包装,皱眉道:“奶糖不错,劳什子叫大黄狗奶糖,一点也不文雅”

杨浩皱眉道:“不好吗?要不让大黄和你说道说道?”

“不必,不必大黄狗奶糖,挺好的,挺好的!”沈放讪讪一笑,一溜烟出门去了。

李迪和尹洙两位京西路大员回京,入宫面圣述职是必须的。

京西路水灾与兵祸,事情繁杂,而且要兼听则明,赵祯分别与二人谈了很久。

随后又有宰相、三司、开封府尹入宫,禀奏雪灾情形。

连续的灾害让赵祯很闹心,加上儿子频繁夭折,以至于他真的怀疑上辈子是不是造了什么孽,上天有意惩罚。

东京又冻死了数十人,薪炭价格暴涨,人心惶惶,眼看着年终岁尾,却让人不得安生。

不过幸好,今日三司带来个好消息。

“官家,城中流行起一种煤炉,可以避免炭气烟灰,而今东京百姓多烧煤取暖,薪炭价格已逐渐平稳。”

“煤炉?”

三司使陈执中奏道:“是的,最早是从上土桥一个铁匠铺里传出来的,据说是个少年设计。”

上土桥?少年郎?

好熟悉,好像刚才李迪也提到过,那个在陕州献计救灾安民,献祥瑞的少年,好似就是在上土桥开食肆

煤炉与他有关吗?

“百姓能够取暖,不挨饿受冻就好。”

赵祯点点头,旋即叹道:“只可惜,此炉东京百姓用之甚好,乡间农户怕是大多无福消受,仍旧寒意难当。

着令北地各州县加强巡查,贫者拨付米粮柴薪,天寒地冻,勿使农户饥寒。”

“遵旨!”

宰相们告辞离去时,天色已经黑了,赵祯伸了个懒腰,吩咐道:“去苗妃处,朕答应今日陪福康用晚膳。”

赵祯是个苦命之人,生育三子全都夭折,女儿夭折更是不计其数,膝下唯有一个长女平安成长。

为给女儿祈福,赵祯赐其封号福康公主,拳拳父爱可见一斑。

而今福康公主年方五岁,被赵祯视若珍宝,掌上明珠。隔三差五就会前去探望,陪着用膳,宠爱有加。

赵祯正要出门,不想近身侍候的内侍都知王守忠匆匆而来,奏禀道:“官家,稍待片刻。”

“何事?”

“官家看看这个,或可解官家忧烦。”

“哦?”赵祯接过看了片刻,问道:“此物是?”

“火炕,最适合乡间农户冬日取暖之用。”

赵祯又仔细看了片刻,笑道:“妙哉,与地龙有异曲同工之妙,乡间农户有福了。”

“是呢!”

“此图从何而来?”

王守忠道:“荆王府送来的,听说是老王爷在上土桥一食肆寻觅美食,从一个少年手中得来。”

上土桥?食肆?少年!

莫非

一个念头从脑中一闪而过,赵祯嘴角浮过一丝笑容,吩咐道:“派人送去政事堂,交给宰执,他们知道该怎么办。”

“遵旨!”

一件烦忧之事有了着落,赵祯的心情越发好了,满面含笑来到苗妃居处时,五岁的福康公主飞奔而来。

“父皇”

赵祯含笑将女儿抱起来,笑道:“福康近日可乖巧?”

“嗯,福康最乖了”

听到女儿声音有些不真切,以及鼓胀的脸颊,赵祯顿时皱眉担忧道:“怎么?福康口中不适?”

“没有,父皇不担心,是奶糖大黄狗奶糖。”福康吐了吐舌头,随即又从怀里摸出一个油纸小包。

赵祯仔细一瞧,纸包外画着一个狗头,下面缀着三个小字——大黄狗。

剥开纸包,里面是一块白色偏黄的奶糖块。

“可好吃了,父皇也来一块。”说话间,福康公主便要将奶糖塞入父亲口中。

“福康听话,先让父皇吃饭”一个少妇快步出来,正是福康公主的生母苗妃。

苗妃向赵祯一礼后,不着痕迹地把奶糖拿走。皇帝的饮食格外精细慎重,未经查验之物是断不能入口的。

赵祯淡淡一笑,问道:“此处从何而来?是内侍省最新采买,还是哪里进贡的?”

苗妃答道:“回陛下,此物是张美人所赠,是其娘家采买送入宫中

张美人得悉福康喜甜食,便送来一包,此物乃牛乳、蔗糖等物制成,福康甚是喜欢。”

“哦!”赵祯又瞧了片刻,瞅着纸包道:“大黄狗奶糖,这名称也忒不雅了。”

苗妃笑道:“妾身也这么想,听张美人说,此物是从上土桥购得,乃一个少年秘方所制,据闻那少年家中养着一条大黄狗,故以此为名。”

上土桥?

少年郎!

今日已经是第四次听到这几个字眼,赵祯不由哑然失笑。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