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十四章 人世间该有的模样

东京,我来了!

站在新郑门前,看着高大的东京城楼,杨浩很想大喊一声。

不过瞧见城门守军警惕的目光,为了不被当成疯子,杨浩最终选择了低调默念。

灾荒之年,外地人进入东京是要严格盘查的,好在随身有京西路宣抚使李迪开具的文书。

凭此文书不止能够进城,还可以前去开封府落户入籍,加之有沈公子同行,进城很顺利。

沈家早有人在城门口来接,杨浩只得与沈家姐弟就此别过,带着婶娘、妹妹,以及大黄狗踏入了东京城。

一提到东京,杨浩首先想到的便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妙笔鸿篇,将东京城池风物,市井百态描绘的活灵活现,让人向往着迷。

能够亲眼一睹清明上河风光,杨浩觉得自己很荣幸。

进城之后,杨浩本想第一时间奔去汴河沿岸,奈何天色已晚。

虽然东京是一座不夜城,不像唐朝那样有严格宵禁,但人生地不熟,大晚上在一个陌生城池里瞎逛终究不大合适。

何况一路车马劳顿,一家人都有些疲乏,所以杨浩首先找了一家客店,填饱肚子,休息一晚再说。

大宋的客店也有套房,这让杨浩很惊喜,三人一狗要了一个里外两间连套的客房。

随后又点了两笼蒸饼,三碗米粥,一荤两素的小菜送到房中,在东京的第一餐,一家三口吃的津津有味。

虽说沈家庄的时候也三餐无忧,但陕州到底是灾荒之地,饮食绝对不如东京这般精致丰富。

米粥无甚差别,蒸饼的味道还行,但三道菜肴委实一般,炙羊肉、煎豆腐,以及一道水煮青菜。

不是炒菜,滋味也一般,只能将就着勉强填饱肚子。

杨浩听沈放说过,大宋是有炒菜的,不过除了宫中御厨,只有樊楼、任店这等大酒楼的厨师才懂得烹饪之法。

这等小店,能煎炙的似似而非已经不错了。

这边杨浩吃的勉勉强强;那边杨田氏却认为别有滋味,连声称赞所谓的东京口味;杨雪大抵是被沈媛的零食养刁了嘴,时不时挑三拣四。

杨浩撕了两块蒸饼喂给大黄狗,问道:“婶娘,你可会做这样的蒸饼?”

“会做!”杨田氏笃定地点头,关中农家主妇,制作面食都是一把好手。

“这般菜肴呢?”

杨田氏摇头道:“烹熟了,似模似样可以,但味道怕是做不到。”

“味道在于调料,在于烹饪方式,这个不难。”

杨浩顿了顿,沉声道:“婶娘,我们先开一家饮食铺子,你看如何?”

“好啊!”杨田氏低声道:“我会做面食,开家面馆饼店应该可以糊口的。”

杨浩看在眼里,心中了然,宽慰道:“婶娘不必有顾虑,你有烹饪手艺,我呢

以前见到一些美食,懂得做法,到时候说与你知晓,保准您成为东京城里第一厨娘。”

杨田氏笑了笑,摇头道:“不奢望那些,勤勤恳恳,悉心经营,只要能养家糊口,照顾好你和雪儿就满足了。”

“婶娘,饮食店只是暂时糊口过度,侄儿不会让您长时间抛头露面,辛苦操劳的。”

杨浩信誓旦旦道:“一年半载,咱家会成为富户,过上三年五载,咱家没准会成为东京,乃至整个大宋最富有的人家,到时候您尽管在家享清福便是了。”

“三郎,做人要脚踏实地,切莫好高骛远钱财无需太多,衣食无忧即可。”

杨田氏显然不相信杨浩的宏图大志,谆谆叮嘱道:“开个饮食店,家里一切有我。

听沈小娘子说起,我才知道你识文断字,该找个学堂去读书,将来才会有大出息,像寇莱公一样”

杨浩想起来,华阴是大宋名相寇准的老家,乡邻皆引以为傲,但凡读书郎都以其为榜样。

只是动辄以宰相为楷模,压力好大。

说好的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呢?

还有,沈媛也真是的,好好的何必与婶娘说这些呢?

但愿她没有提及自己拒绝尹洙请功一事,有功不受,有官不作,婶娘决计无法接受。

“呵呵等我们一切安顿好了,来年再说吧!”杨浩只得打个哈哈,且走一步看一步。

吃过饭,一家人便早早就寝休息。

杨田氏母女睡在里间,杨浩住在外间,大黄狗一如既往地卧在门后。

一夜无话,次日晨起洗漱,用过早食之后,杨浩便带着婶娘和妹妹出门了。

首先去附近的布庄,一路逃难,衣裳多有破烂,加之已经是秋日,天气逐渐转冷,一家子裁剪两身新衣服十分必要。

有新衣服穿,杨雪自然格外高兴,以往可只有新年的时候才有此待遇。

杨田氏却不免连呼破费,杨浩只得安慰她,眼下不缺钱,不必介怀。

谁知杨田氏念起居家度日经,盘算着租赁房屋,添置用品,开设饮食店铺,杨浩读书,甚至娶媳妇等种种花销。

得出的结论是,必须省着点,节俭度日。

杨浩很无奈,五十两银子换作铜钱真不是一笔小数目,日子完全不必紧巴。

何况自己背囊里还有东西,单单一个空二锅头玻璃瓶,在市场上也能卖出天价,只是眼下还没有这个必要罢了。

杨田氏本欲立即找牙行租赁房舍,但杨浩却坚持先带着她们逛逛东京城,等大概熟悉了环境再说。

各处名胜自是要去的,首先一个便是相国寺。除了拜佛祈福之外,杨田氏专门请人写了亡故子侄的排位,暂时供奉在庙里。

杨浩则布施了不少香油钱,请庙里僧侣念经超度。这一遭,崇尚节俭的杨田氏没有说什么,只是经不住地直流泪。

不过出了相国寺,不多一会便破涕为笑,生活总是要向前看的,杨田氏是个坚强的女人。

随后一家人又去逛了繁台、开宝寺、铁塔湖,最终来到了御街之南的汴河州桥。

汴河两岸的柳树叶子已经开始枯黄,逐渐飘落,得等到明年二三月,才能看到东京最著名的汴河烟柳。

河面上船只往来不绝,已经是九月间,再有两个多月汴河就会水枯封冻。江南的粮食布帛等各种商品物资,正在抓紧运送。

船只在码头落锚靠岸,便立即有工人上船卸货装运,车水马龙,相当繁忙。

此情此景,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十分相似。

河边街旁则店铺林立,一片繁华景象,人来人往,相当热闹。车家炭、张家酒店、李家香铺、李四分茶

《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店铺逐一出现在眼前,路过大名鼎鼎的“曹婆婆肉饼”店时,杨浩专门买了几块品尝。

滋味不错,尤其是杨雪吃的津津有味,满嘴流油。

肉饼下肚,瞧见附近热腾腾的包子,小家伙又嚷着要,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刚填饱肚子,瞧见街边卖木偶玩具,杨雪又眼巴巴地看了过去。

虽然杨田氏一再强调节俭,不能惯着孩子,但杨浩不以为然,一一满足。

说好的,女孩要富养来着。

杨雪很满足,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杨田氏也欣慰畅快,一家人有说有笑地走在州桥川流的人群中。

直到此时,杨浩才终于感受到,所谓大宋,乃是华夏古代最好时光是怎样一番景象。

市井街市,繁华热闹,人间百态,亲情友谊这才是人世间该有的模样!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